年度諮商展
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台灣紀行

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台灣紀行

  • 定價:350
  • 優惠價:9533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1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沒有任何外國人,能像已過世的郇和那樣,將他的名字如此緊密的與福爾摩沙(Formosa)連在一起。」


--美國駐淡水領事 達飛聲(James Davidson)

  「他是最努力,也是成就最高的『探險型』博物學家之一。」--英國動物學會主席 施克雷特(P. L. Sclater)

  這位外交官在探險、原住民文化、博物發掘等方面創造了許多「臺灣第一」,並且開風氣之先,在他之後,許多博物學家、人類學者、洋商、外交官、攝影師、海關人員因而對Formosa產生興趣,他們停停走走留下足跡,豐富了「老臺灣」的記憶。

  臺灣至少有三十三種動、植物以郇和的名字來命名,他發現「西藏熊」是早期臺灣與喜馬拉雅區共有的生物,就連臺灣當地原住民也被他窺視的一清二楚──英國外交官被公認為「臺灣早期最偉大的博物學家」,打開他的探險宛若走進福爾摩沙博物館,流連在尋寶的世界而意猶未盡。

  西元19世紀底之前,臺灣還是一個充滿「瘴癘之氣」的未開發土地,牡丹社事件及清法、乙未戰爭就靠著風土病殺滅許多法兵跟日軍,形成天然國防防護網。生活環境極差的年代,臺灣史上首任的英外交官郇和登陸了,原是為了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來到臺灣,卻當起了鳥獸專家,他四處尋訪、不停的生病,在大病初癒後總會留下許多探險文章,篇篇都觸及老臺灣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政三


  彰化人,台灣研究者。

  著作:
  《英國廣播電視》、《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征臺紀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出磺坑鑽油日記》、《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異人的足跡:轉角的風華―陶德》、《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美國油匠在台灣》、《紅毛探親記:1870年代福爾摩沙縱走探險行》、《紅毛探親再記》、《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等,其他作品散見國內外報刊、網路。
 

目錄

自序--與鳥獸共舞
郇和環遊臺灣首記
郇和環遊臺灣再記
郇和「北泰雅印象」:奎輝社紀行
「蘇澳風情畫」:郇和蘇澳紀行
郇和「西拉雅與排灣族點滴」
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
〈附錄一〉郇和生涯一覽表(Robert Swinhoe,1836~1877)
〈附錄二〉臺灣鳥類新舊學名對照
〈附錄三〉原住民族語言對照
 

自序

  與鳥獸共舞


  樂於賞鳥的鳥友或研究臺灣鳥獸世界者,可能比臺灣史研究者更熟悉正式中文名字叫「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9~1877.10卒)的「史溫侯」或「斯文豪」這個人,因為他除了是英國首任駐臺外交官(1861.7~1866.3駐臺),更為人熟悉的是在發掘鳥獸的傑出貢獻,尤其鳥類方面。他發現許多臺灣鳥獸新品種,有的冠上他的名字,迄今仍在使用,達飛聲(James Davidson)稱:「沒有任何外國人,能像已過世的郇和那樣,將他的名字如此緊密的與福爾摩沙(Formosa)連在一起。」除了臺灣,他轉派清國大陸期間(1866.3~1873.10),仍於閒暇或公出之際,勤研究大陸與北日本鳥獸,1869年還浪漫地將海南島的「叉尾太陽鳥」(Aethopygachristinae / Fork-tailed Sunbird),以夫人Christina的名字命名為「克麗絲緹娜太陽鳥」。

  郇和生於印度加爾各答,18歲即投入英國駐華外交圈,20歲首次來臺,在新竹湖口鳳山(Hongsan)一帶進行「尋人」秘密任務,順便採集博物。

  1857、1858年兩度搭乘英艦剛強號(the Inflexible)環臺搜尋歐美船難漂民,並偵測民情、探勘海岸與礦產。1860年隨「英法聯軍」殺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後來出版《1860年華北戰記》(Narrative of the North China Campaign of 1860)。

  1861年7月派駐臺灣府(臺南);同年12月20日,直接從「養病」的廈門轉到淡水開館。翌年4月,不顧「戴潮春事件」即將爆發,逕赴大漢溪上游探訪泰雅族大嵙崁群奎輝社;同年5月離臺返倫敦養病,至1864年1月31日才回到淡水。這段「養病」期間,正好是他在倫敦學術圈的活躍期,發表多篇臺灣原住民和鳥獸論文,奠定了他在「臺灣學」的名聲與地位。1864年5月,帶著英國外交部補助的精密儀器,第三度探訪蘇澳──他理想的大英殖民地;同年7月赴澎湖及南部搜尋茶船Netherby失事事件,與排灣族有了第一手接觸。這些探險都留下紀錄。9~11月又生病,11月初直接從廈門移駐打狗(高雄),在英商寶順洋行(Dent & Co.,這是該洋行在中國的正式通行名稱,又譯為顛地洋行。德約翰的Dodd & Co.因早期代理該行臺灣業務,就一直被臺灣相關文獻稱為寶順洋行)集貨船三葉號(Ternate)上,「以船為家、以船為辦公處所」達半年之久,1865年5月初才改租高雄哨船頭東側山丘處天利行(McPhail & Co.)的民宅為館舍,總算「登陸」了。1865年2月初,升任領事,人逢喜事精神爽,當年發表多篇論文。1866年初探訪荖濃溪、六龜,2月底調派廈門,4月4日正式接任駐廈門領事。

  從他的「臺灣經驗」來看,每次探險後總有許多文章出現,也總會大病一場,顯見他很用功但身體欠佳;不過,別忘了早期臺灣生活環境並不好,且是「瘴癘之地」,各種風土病構成的「天然國防防護網」曾宰殺無數法兵(1884~1885年清法戰爭)及日軍(1874年牡丹社事件、1895年乙未之戰及稍後抗日)。離臺後先調廈門,再調寧波(1867及1871),最後調駐煙臺(1873)。這並非他與臺灣最後的接觸,1867年8月曾至澎湖探勘煤礦;1868年12月至翌年1月底,以及1869年6月兩度以「臺灣領事」(the consul of Taiwan)名義來臺處理「英船砲擊安平事件」(或稱「樟腦戰爭」)善後事宜,他在業餘的「研究鳥獸」費盡心力,但本職的「外交工作」能推就推,有點本末倒置。依據1868年10月29日英公使阿禮國(R. Alcock)照會總署恭親王函,可知郇和係在該日之前,即奉命前往臺灣處理日漸升高的緊張局勢;換句話說,是在11月25日發生「砲擊事件」之前近一個月。他不火速赴臺處理,卻慢條斯理地於12月11日方抵打狗,又拒絕接管善後事宜,反縱容火爆的駐臺署領事吉必勳(John Gibson)繼續處理,自己卻利用時間寫了評論柯靈巫(Cuthbert Collingwood)臺灣行與自己赴張家口之旅的2篇文章,並於1869年1月中旬從打狗分別寄出,不願涉入爭端的「不沾鍋」心態可見。

  郇和與臺灣最後一段緣分,係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Joseph Steere)赴英,將在臺期間(1873.10.3~1874.3.31)採集到的鳥類標本交給他鑑定,郇和發現內有一新品種,遂以史蒂瑞姓氏命名為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黃胸藪眉」,又稱「藪鳥」(畫眉科);1877年10月郇和在鳥學權威雜誌《朱鷺》(Ibis, 1: pp. 473-474)發表〈福爾摩沙來的新鳥種〉(On a New Bird from Formosa, (Liocichla steerii)),是生前最後文章,也為他的「臺灣情緣」劃下了美麗的記點。1877年上半,他在「倫敦萬國博覽會」(The London Exhibition of 1877)設置「福爾摩沙專櫃」(Formosan Booth),展示臺灣原住民文物與鳥獸標本,榮獲獎章及獎金;同年10月28日因癌症病逝倫敦,得年僅41歲。

  1866年4月迄1873年10月駐節大陸期間,他勤跑各地,發表許多有關清國大陸的鳥獸文章,另有多篇包括北海道函館、勘察加半島,以及臺灣動物的介紹及比較;即便退休返英期間,仍多所著墨。他應該曾遠赴北海道、勘察加半島採集、探險。他發現臺灣的動物與清國沿海地區的動物關係有斷層,反倒與喜馬拉雅區(Himalayas)、馬來群島、日本關係較密切;另舉出「西藏熊」(the Tibetan Bear)是喜馬拉雅區和臺灣及北清(North China)的共同品種。不知他可曾到過西藏?值得進一步挖掘。

  1873年10月初,他因下肢癱瘓離開駐所,返英療養,從此永別亞洲;1875年8月25日無法康復,正式辦理退休。最後歲月(最遲從1874年9月起,至1877年10月卒)卜居倫敦市中心西南方、泰晤士河北岸的雀兒喜區(Chelsea)卡萊麗廣場33號(33 Carlyle Square)──位於目前倫敦市中心西南的SW3區,泰晤士河北岸、國王路(King's Road)與老教堂街(Old Church Street)交叉口。1873年底或1874年初返抵英國,可能即卜居該地。

  就探險、住民族文化及語言記錄、博物發掘等方面,郇和創造了許多「臺灣第一」,為我們留下豐富的「老臺灣」(Formosa)記憶。讚賞他的貢獻之餘,也須瞭解他懷抱大英帝國殖民觀(這是當時英人普遍心態,何況他生長在大英帝國印度殖民地官僚世家)、他算不上瞭解臺灣發展史、他不能說是盡職的外交官;不過瑕不掩瑜,他創造出留名臺灣史的條件與獨特領域。英國動物學會主席施克雷特(P. L. Sclater)於1875年年會,稱讚郇和:「他是最努力,也是成就最高的『探險型』博物學家(exploring naturalists)之一。」

  上述素描,在本書各章都有較深入的敘述,書末〈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及〈郇和生涯一覽表〉,有助通盤瞭解他的一生與著作。筆者曾陸續發表於《臺灣博物季刊》88~92(24: 4~25: 4)期(2005.12~2006.12)、96(26: 4)期(2007. 12)的各篇文章因陸續發現新資料,因此都有所修正。

  至於鳥類方面,自認雖「鳥事」欠佳,郇和鳥類命名有些已陸續被後期研究者更改過,由於說法不一,筆者花了無數時間「與鳥兒共舞」,整理出〈臺灣鳥類新舊學名對照〉。另篇附錄〈原住民族語言對照〉,係將郇和與早期史蒂瑞、達飛聲、近期研究者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族語言,以及史蒂瑞在菲律賓收錄的原住民語言相對照。

  書末「參考書目」所列作者,均為應該感謝的對象,沒有他們在不同時空的努力,筆者無法成書,畢竟須引經據典,不可能單靠「創作」;書中如有「異見」,還請海涵,純就事論事。《臺灣博物季刊》的採用,讓我在刊登期間「每3個月有筆『老人年金』(稿費)可領」;並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原人類學組)組長李子寧兄及歐陽盛芝研究員提供的珍貴圖片,使本書生色不少。東年大哥的提攜、指點與期勉,銘感於懷。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兄,在部分排灣族地名的指正,讓我找到了「方向」。名作家曹銘宗兄提供多本大作供參,情誼感人。名漫畫家、好友杜福安為筆者退休、推出修訂再版本,特別畫了一張生動的素描,備感榮幸之餘,特致謝意。楊榮川董事長、楊士清總經理「五南文化事業」旗下的「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冇棄嫌,推出修訂再版本心存感激,並向本書編輯群蘇美嬌等的努力,說聲「真(金)多謝」。

  本書第一版是筆者6年多前萬般無奈重回公職前一個月出版;現載欣載奔回歸家園,樂於不眠不休地修稿、校稿。特誌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81851
  • 叢書系列:台灣書房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