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刑法總則新論

刑法總則新論

  • 定價:720
  • 優惠價:9568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64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體系思維」為主軸之刑法總則論著,名為「新論」,乃是冀望提供讀者另一種不同之新思維模式,藉以重新闡釋刑法總則之內涵。由於本書係運用目的論之法學方法,就最新修正之刑法總則進行概念之闡釋,論述之內容,以訓練讀者對於刑法之邏輯推理與思考模式為其重心,故在描寫刑法重要之基礎概念時,一併以精簡及清晰之圖示方法,讓讀者更易於掌握基礎概念之重心,亦為本書之特色。

  另外,本書之附錄提供讀者如何運用犯罪階層理論及法學三段論法,針對不同犯罪類型之檢驗,將事實涵攝於法律規範之中,適足以讓讀者達到學以致用之目的,堪稱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之體系式教科書。

 

目錄

第一篇 刑法之基礎理論
 第一章 導 論
  一、刑法之意義、功能與目的∕3
  二、刑法存在之類型∕6
  三、刑法規範體系∕13
 第二章 罪刑法定及刑法之適用效力
  一、刑法之意義、功能與目的∕ 19
  二、刑法之適用效力∕ 35
 第三章 刑法解釋與刑法之名詞定義
  一、刑法解釋∕ 39
  二、刑法之名詞定義∕42
 第四章 新舊刑法比較適用之準則
  一、以行為時為基準之理由∕ 47
  二、準據法適用之明文化∕ 49
  三、法律變更之適用順序∕ 50
  四、有利原則適用之前提──法律變更∕ 52
  五、破除綜合適用之迷思──割裂適用之倡議∕ 54

第二篇 犯罪論
 第一章 犯罪概論
  一、犯罪行為之意義∕ 59
  二、犯罪之類型∕ 60
 第二章 行為論
  一、行為理論∕ 69
  二、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 71
 第三章 犯罪構成要件
  一、構成要件概論∕ 79
  二、客觀構成要件∕ 95
  三、主觀構成要件∕ 113
 第四章 違法性
  一、違法性概論∕131
  二、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133
  三、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172
 第五章 罪 責
  一、罪責理論∕215
  二、罪責之指導原則∕216
  三、罪責要素∕ 217
 第六章 罪之排除與刑罰之限制
  一、客觀可罰性條件∕227
  二、個人阻卻刑罰及解除刑罰事由∕229
 第七章 錯 誤
  一、錯誤之意義∕ 235
  二、錯誤之分類∕ 235

第三篇 犯罪形態
 第一章 加重結果犯
  一、加重結果犯之立法目的∕ 263
  二、加重結果犯之類型∕ 264
  三、加重結果犯之要件∕ 264
  三、共同正犯與加重結果之關係∕ 270
 第二章 純正犯與不純正犯
  一、純正犯與不純正犯之意義及分類∕ 275
  二、純正不作為犯之要件∕ 277
  三、不純正不作為犯之要件∕ 279
 第三章 未遂犯
  一、未遂犯處罰之依據∕ 293
  二、未遂犯審查之次序∕ 296
  三、未遂犯之種類∕301
 第四章 正 犯
  一、正犯之意義∕327
  二、正犯之理論∕327
  三、正犯之種類∕329
 第五章 共 犯
  一、共犯理論∕373
  二、共犯之種類∕375
 第六章 身分犯
  一、身分犯之意義∕415
  二、身分犯之種類∕415
  三、身分犯與共犯∕417
  四、身分犯之規範廢止論∕423
  五、身分犯之法律變更∕426

第四篇 罪數論
 第一章 罪數理論
  一、罪數評價原則∕431
  二、罪數之標準與學說∕433
 第二章 罪數體系
  一、認識上之罪數∕437
  二、評價上之罪數∕438
 第三章 不罰之前行為與後行為
  一、不罰之前行為∕455
  二、不罰之後行為∕460
 第四章 想像競合犯
  一、想像競合犯之意義∕467
  二、想像競合犯之要件∕468
  三、想像競合犯之種類∕472
  四、想像競合犯之刑罰裁量∕472
 第五章 牽連犯與連續犯廢除後之省思
  一、牽連犯∕475
  二、連續犯∕476
  三、常業犯(已廢除)∕484
  四、擴張集合犯概念之危機∕492
 第六章 數罪併罰
  一、數罪併罰之意義∕501
  二、數罪併罰之分類∕501

第五篇 刑罰理論
 第一章 刑罰裁量
  一、刑罰之種類∕515
  二、科刑之審酌∕528
  三、定應執行刑之法定標準∕532
 第二章 刑罰之加重及減免
  一、刑罰之加重∕537
  二、刑罰之減輕或免除∕549
 第三章 易刑處分
  一、易刑處分概說∕565
  二、易科罰金∕566
  三、易服勞役∕582
  四、易以訓誡∕592
  五、易刑處分之法律效果∕593
 第四章 緩 刑
  一、緩刑之規定∕595
  二、緩刑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597
  三、緩刑之撤銷∕599
  四、緩刑之法律變更∕603
 第五章 假 釋
  一、假釋之規定∕607
  二、假釋之要件∕608
  三、假釋之撤銷及其法律效果∕612
  四、假釋之效力∕614
 第六章 時 效
  一、時效之意義∕617
  二、時效之種類∕617
  三、時效之停止與續行∕622
  四、時效完成之法律效果∕626
  五、追訴權時效與行刑權時效之比較∕626
  六、關於時效之法律變更∕627

第六篇 保安處分
 第一章 保安處分概論
  一、保安處分之意義∕631
  二、保安處分與刑罰之區別∕631
 第二章 現行法之保安處分
  一、保安處分之類型∕635
  二、保安處分之宣告∕648
  三、保安處分之免除∕648
  四、保安處分之執行時效∕649
  五、保安處分之法律變更∕649

附錄 刑法案例演習∕651
圖表附錄 ∕713

 

序文

  刑法總則之概念繁多,自犯罪評價結構、效果評價結構、刑罰裁量結構以迄刑罰執行結構,每一環節均有不同之理論存在,不同之理論代表不同之思維,如何選擇不同之思維,則涉及許多價值判斷之因素。因此,學習刑法之過程中,莫過於面對不同之思維,如何進行價值判斷之辯證,這也是學習刑法時,最具有挑戰性之處。按社會科學乃是運用科學之方法,研究人類社會之種種現象,刑法為社會科學之一,自然必須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之種種現象,進行方法論上之研究。筆者認為,刑法之存在,乃是根源於憲法基本權之本質,其最終保障之對象,係建立一個具有人性尊嚴的社會,任何刑法手段之存在,均是以保障人民為其最終目的,一部欠缺保障人民基本權之法律,將永遠欠缺存在之正當性。故而,本書中之許多觀點,若有別於一般之說法者,其主要之目的,是希冀藉由此一思考模式進行概念之定位,期望本於此種思考模式,能告訴讀者一件事──價值判斷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也永遠沒有對與錯的;並且,期望使讀者在學習本書之過程中,能夠重新思考刑法存在之意義。

  其次,本書為使讀者對於議題能有更深刻之印象,在針對相關議題之刑法理論進行探討時,不僅深入描繪包括我國及日本學者學理上之相關理論,亦一併引進最高法院之最新實務見解供讀者參酌,藉由詳細羅列並整理學理上各家學說之見解,使讀者在學習刑法之基本概念及法理時,能周延地瞭解理論之全貌,復更能清楚掌握最新實務見解之脈動。

  由於本書著重在提供體系式之介紹,故在進行閱讀之前,宜先鳥瞰本書目錄之架構,始能清晰地理解其骨架及邏輯過程何在,再分篇、章等項目,進行細部理論之探討。質言之,一般傳統教科書對於某些概念之描述,均是點到為止,惟本書認為許多理論及概念應經過更為詳細之界定始能圓融而周延,真理始能愈辯愈明,故本書針對部分理論及概念之介紹,著墨之層次較深,描寫亦更為細膩,期能使有興趣深入探討刑法問題之讀者,能針對具體之理論進行自我辯證。本書既是對於理論及概念提供價值判斷之見解,因此,最重要的,是希望能藉由個人意見之闡述,讓讀者重新思索刑法價值之核心所在。

  近年來立法者大幅度增修刑法之結果,造成刑法更為錯綜複雜,體系益加紊亂,理解更屬不易,父親黃謙恩先生嘗謂:「今人率言革新,但革新應當知舊,蓋不識病象,何施刀藥?故其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幹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對於現狀有破壞而無改進者,皆為一切真正進步之勁敵。故吾人應藉過去以認識現在,亦唯有對於現在有真實之認識,始能有真實之改進,因之今日學者之所貴者,不僅在於能鑑古而知今,且為未來之立法例,能盡其創造與嚮導之責任也。」此段話歷久彌新,實值吾人深思,誌之與讀者共勉,並緬懷我的父親。

  最後,謹將本書獻給父親。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黃翰義
2010年9月于臺南法官宿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550786
  • 叢書系列:刑事實體法
  • 規格:平裝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愛的繪本展
  • 台灣廣廈
  • 春季電腦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