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突如其來並肆虐兩岸的新冠(COVID-19)疫情和民進黨執政下兩岸關係發展的遲滯狀態,導致我們最初設想的追蹤研究胎死腹中。2018年2月大陸《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三十一條」)出臺後,我們立即著手以臺灣青年為對象研究惠臺政策對臺灣同胞登陸之吸引力,幸得兩岸各方尤其臺灣青年支持,到2019年初完成第一期目標。其後,2019年11月《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二十六條」)、2021年3月17日《關於支援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農林二十二條」)等先後推出,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追蹤研究和比較分析的時間節點和內容對象,但前述原因加諸我們的畏難情結和躺平心態,最終造成本研究以虎頭蛇尾的方式結束,很像大陸各地屢見不鮮的「爛尾樓」「半拉子工程」。
其實,幾年來我們一直沒有勇氣將第一階段形成的文稿公諸於眾,畢竟只是科學研究之階段性的基礎素材,還稱不上名符其實的學術作品。但也許是「敝帚自珍」的心態使然吧,我們自以為至少文稿中的調查資料和訪談資料不無參考價值,因此幾經猶豫後還是忍不住不揣淺陋決定付梓,冀望各界方家感興趣者不吝指教,不屑者一笑置之。
我們感謝接受調查和訪談的臺灣青年和其他各界人士,真誠地感恩他們的付出,儘管很遺憾未能一一列舉其尊姓大名,並為尊重隱私而不得不割愛一些訪談記錄。
我們的研究團隊主要來自華僑大學,特別是經濟金融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的學生;既有大陸學生,也有臺灣學生,還有其他國家的國際生,他們是:邱曄鍵、陳冠穎、崔祐瑋、尹威皓、陳南君、張家毓、林詩怡、楊雅築、江尚軒、許蕎宇、宋昱德、李雅芬、唐麗、汪喬鑫、陳惠、馮捷、盧治成、陳敏、李祺展、尹星宇、向光榮,以及林XX、林XX、黃XX、李XX。
在現實生活和學術探討中,「移情」「同理心」「換位思維」實際上並不容易,我們儘管力爭客觀、持平、公正,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從大陸視角出發,可能難免主觀、片面以至於偏見,自以為是且一廂情願地強調大陸惠臺政策措施之正向的、積極的效應。職是之故,我們期待能夠更多地看到、聽到臺灣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各界「反方」和「他者」之別具隻眼的觀察和高見,以揭示兩岸尤其臺灣真實的民心所向和文化所趨,最終達成兩岸「大義覺迷」,進而「共情」達至「上善至水」之臻境。
對於未來,我們應該有信心,也應該有耐心,相信兩岸認知最終會走向「共情」的方向。
陳文壽
2023年11月於廈門杏林灣邊